郑建岚
撰稿: 暂无 发布日期: 2013-05-24浏览次数:
郑建岚,男,汉族,1962年4月出生,福建平潭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福建省杰出科技人才,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全国一级刊物《工程力学》编委,现任福建江夏学院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结构工程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高性能混凝土的抗裂性能研究与应用、纤维混凝土扁梁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主要学习和工作经历
1979年9月—1983年7月,福州大学土建系工民建专业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
1983年7月—2005年2月,任职于福州大学,先后担任科研处处长、科技处处长、校长助理兼科技处处长;
其中:
1986年9月—1989年1月,福州大学结构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获工学硕士学位;
1995年3月—1997年11月,浙江大学结构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习,获工学博士学位;
2000年7月,破格晋升教授;
2001年起担任博士生导师。
2005年2月—2011年12月,任三明学院校长;
2011.12至今,任福建江夏学院校长。
主要荣誉和奖励
2013年,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第三届“福建省杰出科技人才”荣誉称号;
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02年,入选国务院“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2002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骨干教师”荣誉称号;
主要获奖项目:
1、2012年,“高体积稳定性自密实混凝土及其加固工程结构的成套技术研发”项目获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2、2009年,“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结构的抗裂研究”项目获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3、2004年,“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及其结构的研究与应用”项目获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4、2000年,“钢纤维钢筋高强砼受压受弯构件受力性能研究”项目获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5、2002年,“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复杂受力构件的抗剪承载力和延性的研究”项目获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第一完成人);。
6、2002年,“高掺量粉煤灰混凝土在高等级公路中的应用研究”项目获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第一完成人)。
主要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再生混凝土体积稳定性与抗裂性能研究” (51278124),项目负责人;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自密实混凝土加固结构关键技术研究” (50878056),项目负责人;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钢纤维高强砼预应力扁梁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50278019),项目负责人;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的收缩变形和抗裂性能研究” (50478003),项目负责人;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自密实混凝土徐变性能研究” (50978060),排名第二;
6、福建省发改委重点项目“环保节能型再生混凝土自保温墙体砌块产业技术”,项目负责人;
7、福建省高校产学合作科技重大专项“高体积稳定性再生混凝土关键技术研发”,项目负责人;
8、福建省科技厅重点项目“环保型、低收缩自密实混凝土加固土木工程结构的成套技术研发”,项目负责人;
9、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结构的抗裂研究”,项目负责人;,
10、福建省发改委重点项目“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的产业化及成套技术标准研发”,项目负责人;
11、福建省省科技厅重大项目“高强度高抗震性能自密实混凝土新技术”,项目负责人;
12、教育部重点项目“高性能混凝土早期裂缝机理及其控制研究” 项目负责人;
13、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项目“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项目负责人。
近年来代表性论文和专著:
1、二次受力下自密实混凝土加固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12.5,Vol.33(5):150-156,EI收录;
2、大掺量矿物掺合料自密实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研究,建筑材料学报,2012.5,Vol.15(3):678-683,EI收录;
3、自密实混凝土拉压徐变比较试验研究,工程力学,2012.12,Vol.29(12):95-100,EI收录;
4、Experimental study on seismic performanceof frame joints strengthened by self-compacting concrete considering the influenceof interface treatments,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2.3,Vol.450-451: 738-742,EI收录;
5、Influence of Compounded Mineral Admixtureson Shrinkage and Early-Age Cracking Behaviors of Concrete,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2.3,Vol.446-449:502-507,EI收录;
6、Influence of the fly-ash content ofconcrete at low water-binder ratio on hydration degree of binders and cement,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1.3,Vol.250 - 253: 445-449,EI收录;
7、自密实混凝土自生约束收缩开裂性能试验研究,建筑材料学报,2010.10. Vol.13(5):607-612,EI收录;
8、自密实混凝土徐变性能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10.2. Vol.31(2):99-103,EI收录;
9、自密实混凝土自生约束收缩开裂性能试验研究,建筑材料学报,2010.5,Vol.13(3):607-612,EI收录;
10、混凝土结构早龄期应力相关应变现场监测与分析,工程力学,2009.9,Vol.26(9): :pp61-66,EI收录;
11、基于水化度及其结构组成的自密实混凝土基本徐变计算模型,工程力学2009.12,Vol.26(12):71-75,EI收录;
12、一种有效测试早龄期混凝土开裂性能的试验方法,建筑材料学报,2009.04,Vol.12(2):209-213,EI收录;
13、Influence of fly ash on early-age crackingbehavior of high-flowing concrete,中南大学学报(英文版)Vol.16(2):312-319,2009.4,EI收录;
14、粉煤灰性能与其最优掺量的灰色关联分析,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Vol.30(1):95-99 ,EI收录
15、自密实混凝土与老混凝土的粘结收缩试验研究,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 ,Vol.48(6): 844-847
16、Experimental study on factors influencingcreep of self-compacting concrete,2nd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Design, Performance and Use of Self-ConsolidatingConcrete,Beijing,2009.6:710-718,ISTP收录
17、高性能混凝土抗裂性能研究,工程力学2008.12,25(12):71-98,EI收录;
18、自密实混凝土与老混凝土粘结收缩有限元分析,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9.9,Vol.38(5):660-664,EI收录;
19、自密实混凝土与老混凝土粘结剪切强度的塑性极限分析, 工程力学2008.10,Vol.25(10):164-168,EI收录;
20、坍落度与减水剂对混凝土早期开裂性能的影响,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5,Vol.47(5):681-685
21、自密实混凝土与老混凝土粘结强度的直剪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07.1,Vol.28(1):59-63,EI收录;
22、钢纤维掺量和轴压比对预应力扁梁框架力学性能的影响,工程力学,2007.6, Vol.24(6): 59-67,EI收录
23、矿物掺合料对混凝土早期开裂性能的影响,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7.11,Vol.36(6):768-772,EI收录
24、主编福建省地方标准《自密实混凝土加固工程结构技术规程》DBJ/T13-150-2012;
25、主编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标准《自密实混凝土设计与施工指南》CCES 02-2004;
26、主编福建省地方标准《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技术规程》DBJ13-35-2004;
27、专著《现代混凝土结构技术》,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8。
发明专利:
1、国家发明专利ZL200410061492.1,水泥基材料抗裂性能测试诱导开裂法及其装置,2007.2;
2、国家发明专利ZL200410061493.6,裂缝出现时间自动测试装置,2009.3。
主要讲授课程:
近年来,讲授博士研究生课程《高等钢筋混凝土结构》、《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