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由福建江夏学院区域国别研究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学(非洲区域经济)”登峰战略课题组联合主办的“中非合作与全球南方发展论坛”在我校顺利召开。福建江夏学院校长魏远竹、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重点学科非洲区域经济学科组负责人杨宝荣研究员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福建江夏学院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张永蓬,以及全国30余所高校与科研机构的130余位专家学者及百余名高校师生参加,共同探讨中非合作的理论演进与现实路径。
魏远竹在致辞中向参加论坛的专家学者等表示欢迎,并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以及在非洲研究与区域平台建设方面的进展。他指出,中非友好关系源远流长,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全球南方国家是推动建立公正国际秩序的重要力量,加强非洲区域国别研究对深化“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具有现实与战略意义。
杨宝荣感谢福建江夏学院为本次论坛举办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和细致安排。他指出,中非合作深化与福建对非投资增长显著,期待更多学界同仁加入到中国的非洲研究团队中来,拓展更广泛的研究领域,分享新理论、新观念和新方法。
本次论坛以“深化全球南方合作,推进中非共同现代化”为主题,在议题设置与讨论深度上呈现出以下四大亮点:一是强化中非合作的战略共识,凸显“全球南方”话语创新。与会专家从历史、现实与未来三个维度,系统审视全球南方国家在国际治理体系中的角色演化与制度诉求。北京大学荣休教授、中国非洲史研究会名誉会长李安山提出全球治理必须回应全球南方的发展权、参与权与话语权。杨立华、李新烽、舒展等专家则强调中非应携手构建以公平、共赢、可持续为核心的新型现代化合作关系,体现了对西方线性发展路径的超越与制度性回应。二、对接中国经验与非洲实际,探索“适用性”发展路径。与会学者结合南非、加纳、坦桑尼亚等国家实践,探讨农业现代化、工业振兴、职教协同、药品自主生产等合作前沿议题。福建江夏学院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郑竹群结合萨赫勒安全局势,系统分析地区安全困境的结构性根源与多层级治理路径,体现了中非合作在应对冲突、抗击极端主义等方面的现实意义。三是关注法治保障与制度建设,推动合作机制可持续。来自湘潭大学、中非经贸仲裁机构等单位的学者认为,应构建契约清晰、仲裁高效的经贸法律保障机制,支持中国企业应对非洲本土化政策冲击,降低跨国合作法律风险,标志着中非合作从“物质互通”向“制度对接”的新阶段转型。四是推动区域研究与学科体系创新,构筑中国学术南南话语体系。论坛不仅为非洲区域研究注入活力,更成为中国构建“全球南方研究”的实践平台。正如杨宝荣和张永蓬在闭幕总结时指出,论坛在推动“南南合作”“命运共同体”“真实亲诚”等中国对非理念的学术化转化方面具有示范意义,特别是在减贫、教育、粮食、环境与科技等领域明确了研究方向。
该论坛是福建江夏学院区域国别研究院着力打造的高水平年度学术论坛,展现了我校在中非学术对话、区域国别研究与全球南方合作中的日益凸显的地位。《中国日报网》《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城市网》等中央主流媒体对本次论坛进行了专题报道,进一步扩大了论坛成果的传播力与影响力。